好文分享-教孩子說話的藝術

引自下方連結:

 https://futureparenting.cwgv.com.tw/family/weekly/index/56/1

教孩子同理、體會對方的感受

陳儀安指出,孩子是否毒舌或說話白目,與後設認知的發展很有關。所謂的後設認知是,「能夠想像當我說出這句話或是做了這件事,別人會有什麼樣的感受。」陳儀安表示,因為孩子的思考速度沒有那麼快,對他來說,他只是說出自己的感覺或想法,至於對方因此會有什麼樣的感受,他也想不到。

最好的方法是,爸媽平常要讓孩子明白別人會有什麼感受,例如:孩子說「你煮的菜很難吃」,告訴他「媽媽心裡很受傷、很難過,會不想再辛苦煮飯了。」或是反問孩子:「你希望別人說你做的東西很醜嗎?」

陳儀安提醒,要注意的是,若孩子以為可以隨意、直白地表達對別人的評價,不明白這會帶給別人什麼感受時,在班上或團體中有可能會漸漸形成言語霸凌,「那個人那麼胖(或長得醜),我們不要跟他玩。」

 

教孩子更細膩的表達自己的感受

當孩子說出的話涉及對別人的評價,大人必須好好引導,讓孩子學會不只是籠統的評價,而是更細膩地描述出自己的感受。

孩子有時表達很直接,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更好、更細緻的表達方式,因此,爸媽可以幫助孩子釐清、歸納自己的感受,問問他為什麼這樣說,「為什麼你覺得這道菜很難吃?你不喜歡這道菜的味道嗎?是因為裡面有你不吃的東西?」當孩子可以更細膩地思考自己的感受,例如:這道菜很鹹,媽媽聽了就不會那麼受傷了。

而且,孩子若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,也會比較有自信。陳儀安說:「孩子小的時候,若你給他比較多的關注,看著他分享事情、跟你說有什麼好玩的,他會覺得自己所做的每件事都被看到、自己有能力做好每件事,自信從小建立。」

 

事先幫孩子過濾哪些話不要說

陳儀安建議,孩子還小時,還無法分辨什麼話該說、什麼話不該說時,可以教孩子,想要說話時就先拉拉你、在你耳邊小小聲的說,讓爸媽先過濾。若是好聽的話,就讓孩子直接跟阿姨或叔叔說;若是不好聽的,就說「好,我知道了。」而且,「幾乎所有孩子都喜歡和大人講悄悄話的感覺。」

另外,也可以教孩子說一些「中性的」替代詞彙,例如:很特別、有個性、很酷。隨著孩子年紀漸長,自然也慢慢學會斟酌、怎麼說話才不傷人。

 

其實,父母是孩子的「說話」老師

基本上,孩子的所有行為都是從模仿而來,父母怎麼樣說話,孩子全看在眼裡並且默默學起來。例如:遇到不如意或不開心的事,若父母只會大叫「煩死了」,孩子學到的就是如此,不知道如何好好表達自己怎麼了。

陳儀安指出,孩子的耳朵隨時都是打開的、不停地吸收外界資訊,日後遇到類似的情境、就會學大人說出來,連語氣都可以學得一模一樣。

她分享一個真實例子。假日全家要出門,媽媽因為收東西、比較晚上車,一上車小兒子竟然對媽媽說:「你真是慢吞吞,我們大家都在等你耶。」媽媽為之氣結,立刻怒瞪先生,這些話和說話語氣簡直和先生如出一轍。

「很多時候孩子並不知道為什麼不能這樣說話,明明大人也是這樣說的,」陳儀安說。與其罵孩子不可以這樣說,不如引導孩子可以怎麼好好說:「你下次可以問媽媽『你為什麼這麼久才來?』這樣我會覺得你在關心我。」「下次你可以問我『有沒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?』」讓孩子對比、感受,不同的說話方式,給人的感覺高下立判!

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/達志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好文分享-父母大哉問!聽老師們說孩子在學校狀況都很好,但回家後有情緒不穩、鬧脾氣的現象產生?

小孩不吃飯、偏食挑食怎麼辦?